resize

【楊茂秀老師專欄】 繪本與判斷力的培育

一、 繪本是紙面的舞台、意義的溫床
繪本是紙面的舞台,也是意義的溫床。
可是,怎麼做呢?舞台,我們瞭解。
它是個空間,這個空間得要有戲劇,
也就是說,要有故事在上面演出。
換句話說,要有故事,要有演員,
要有觀眾,要有核心價值;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
繪本是意象與文學的共構,
而共構的根本是演奏和討論。

繪本的演奏與討論,
重要的是其產生的音樂性與意義性。
一般來說,繪本的創作者及其消費者,
相信意象比較能掌握人的意義,
比較讓人有深刻印象,會記得,
而且,只有當人準備好,
或是已經看到奇異一時,
意義的內容與呈現的方式,
才會隨時跟進彰顯出來。
一旦彰顯了,就不容易被遺忘;
而文字倒比較容易被忘記,改變或否認。

繪本演奏,要在音樂性與意義性之間力求平衡。怎麼做呢?
一、先共讀繪本。
二、簡單討論,分享心得。
三、邀請或鼓勵共讀者找個獨立不受干擾的空間
畫一幅畫以呈現心中的感受。
四、發表自己的畫作,願意的話,
和大家討論彼此的畫作。

討論的過程並非必要,但是,有是比較好的。
有甚麼?意象與文字共構的心靈的助產士。
他的身分是園丁也是植物學家。
他的重要本事就是觀察與等待。
園丁同時有是植物學家,
要做出觀察與有良好品質的等待,
需要有重新想像繪本的個人定位與其在社群中定位的素養。
有了重新想像繪本的三元定位,
才能應用繪本來從事判斷力的培育。

二、 雷貝嘉的問題型態學
繪本與判斷力的培育,
我想從Ronald Reed著的雷貝嘉〈Rebecca〉。
雷貝嘉是一位八歲的女孩,她家後院子有一隻象,
這隻象住在一棵樹上,
牠自己做的巢裡,牠會飛,
是雷貝嘉教牠的,牠用大大的耳朵飛…
Ronald Read是我在兒童哲學促進中心(IAPC)的同事,
牠把書送給我時,
說:「希望你把這本書變成中文,
它是兒童哲學的公共財。」
三十多年來,我常常說,
也譯成中文,在毛毛蟲兒童哲學雙月刊連載過。
整本書充滿各種各類的兒童哲學問題,
閱讀過的人,會對我們華文世界缺乏的
「問題型態學產生十分的興趣」。
問題型態學是判斷力培育最重要的「工具箱」,
有了對此一工具箱內多種工具的認識,
並了解其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的方法與技巧,
我們在學校中的教與學
便會走向以其問題的提出與討論為導向的教育的新境界。
繪本此一多重語言及意象共構的劇場,
便容易引出Cynthia Rylant著Peter Catalanotto繪的
All I See 一書的藝術哲學味濃厚的美學繪本。

三、美學繪本的出現
這本書的一開始,是一位小男孩,
站在一位畫家背後,觀看畫家Gregory在湖邊畫,
他的耳朵與頭髮之間,夾著水彩筆,
吹的口哨音樂是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
他的白貓躺在畫架上睡覺。
畫累了,口哨吹累了,他抱起貓,
爬到他的獨木舟上,拾起槳,
駕著船在水中盪漾,累了便躺著看天。
小男孩常常來看Gregory畫畫,
Gregory不在時,他便偷偷靠近去看他的畫,
他發現他只畫鯨,名叫Charlie的小男孩,
漸漸也喜歡上那些畫面上的鯨。
趁畫家不在時,Charlie拿起畫布與顏料,
畫了一張畫,他害羞,留下畫,走了。
Gregory看見Charlie的畫,
便在畫架上留下兩個字,
一個驚嘆號「Please Stay!」。
他們,成了朋友,也成了師徒。
起先兩個人再一起拾,
Charlie畫Gregory只是看,
後來,各畫各的。
小孩看到甚麼就畫甚麼,
而Gregory畫的是一隻大大的鯨,
藍色的,漂浮在充滿小紅魚的海草間。
終於,有一天傍晚,
Charlie問Gregory,為甚麼他只畫鯨。
Gregory張嘴笑開了,他眺望眼前的水面,
說:「我只有看見鯨。」
他的微笑似乎留在臉上很長一段時間。
以上這個故事似乎不能再單純了,
而它所呈現的是兩個人之間互動的美學。
——小孩看見甚麼就畫甚麼。
——大人指畫它看見的,而他只看見鯨,沒有別的。
-------------------------------------------------------------------

楊茂秀老師 /
🚩美國西東大學雙語教育博士研究
🚩美國愛荷華大學哲學博士研究
🚩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
📗曾任教美國蒙特克萊爾大學
兒童哲學促進中心(IAPC)
📗曾任教輔仁大學及台東大學
教授心理與哲學、美學、兒童哲學、
兒童文學與思考實驗、父母學等
⭐️Fulbright學者
⭐️創辦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花栗鼠 的頭像
    花栗鼠

    花栗鼠繪本館

    花栗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