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兒飛是一個很普通的小孩,
她常常犯錯,對什麼事情都不太有把握。
換句話說,她不太有信心。
兒童哲學之父李普曼博士
創作的兒童哲學故事裡面的主角,
譬如在《哲學教室》裏的
陳明宣、李莎、馬良駿、馬寧琴、
唐寧、夏天民、齊媛、黃嫵娟、戴普森,
及《靈靈》裡的靈靈、尹珊、
浦漣、賴順弟、泰達、湯敉等,
幾乎沒有一個是普通小孩。
有些評論家認為,
這些小孩也未免太哲學了一些。
但是我們大部分從事兒童哲學教育的人,
多半是很能欣賞孩子這種哲學傾向,
或者是有這種哲學傾向的小孩。
雖然如此,李普曼面對外界的評論,
卻把它當作是一種挑戰。
畢竟,如果哲學對兒童來說那麼重要,
那麼兒童應該普遍地,
受到兒童哲學教育的照顧。
也就因為這樣,他創作了《艾兒飛》。
在《艾兒飛》這個故事的教師手冊裡,
李普曼歡迎大人進入兒童哲學的世界。
他認為兒童哲學故事本身,
就應該是一個好故事,要有娛樂的效果。
但是它的娛樂性,
並不需要像電視卡通那樣子,
充滿了會說話的動物、太空船、
還有不需要上學的小孩等等。
它的娛樂性,
可能來自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
事情都發生在學校裡、家裡、
家裡到學校的路上及社區裡。
不只是事情是普普通通的,
人物也是普普通通的。
這樣的故事、這樣的人物,
不會蠻無聊的嗎?
李普曼認為不必然。
他說,比如你打開《國家地理雜誌》,
就會看到許多奇奇怪怪的東西,
你想都想不到的,但都是真實的。
日常生活裡也一樣,你不注意它的話,
就會蠻無聊的;
你一注意它,
就會發現許多令人心醉神迷的事物。
換句話說,
人的眼光開始集中、探索時,
生活中就會有許多神奇的事物展現出來。
兒童哲學的企圖,
就是要在精神世界
做出像《國家地理雜誌》那樣的東西。
我們並不需要科學就能親近自然,
我們也不需要哲學,
就能縱橫於思維的世界。
但是科學所呈現的自然,
帶著許多有利的方法,
陪伴我們進入自然的世界;
哲學也是一樣,帶著有力的方法,
陪伴我們不只進入認知的世界、
也進入情義和靈的世界。
匯集哲學傳統智慧與方法,
使得親近它的人能夠做良好的判斷,
把原本沒有關係的觀念串聯起來,
把原本矛盾的東西整合起來。
哲學傳統裡所流行的工具和方法,
並沒有哪一些是小孩不能學或不該學的。
有了那些裝備,
他們的精神生活就會產生不同的意義,
對周遭發生的事情更能理會。
我們需要急著教小孩哲學嗎?
當然不需要。
但是小孩一開始學語言,
它的思想中就充滿了觀念、意向;
他們不斷地找尋判準、做區分。
不管如何,他們已經在做哲學思維了。
如果我們在適當的時候能夠提供協助,
讓他們的思維能夠把自己的思維,
當作思維的對象,
能夠去檢驗自己的思想,
那麼,他們就更能變成良好的學習者,
同時,在生活中過得比較快樂、
比較有把握。
我們如果閱讀《艾兒飛》,
在它的陪伴之下,
開始做哲學之旅,
那麼,接下來,
進入靈靈的世界、
陳明宣的世界、李莎的世界、
湯詩琴的世界,
就很可能受到良好的哲學教育,
不管將來有沒有上大學,
都能在自己的環境中營造探索的團體,
成為一個思考清明的人。
******************
自從李普曼博士在兒童哲學促進中心
(IAPC)發展出來,
以推展兒童哲學為目的的故事之後,
漸漸地,有一種故事在市場上出現了,
它的名字是思考故事(thinking story)。
思考故事跟其他的故事有什麼差別呢?
我想,最重要的差別是:
思考故事裡的主角,
它所要處理的衝突是本身思維上的衝突,
他要檢視的現象,
是本身及所存在的社群裡的思維現象。
凡是深思的讀者,
都會因為閱讀,
而引起進一步的思維,
但是思考故事在眾多類型裡,
它更能引起讀者本身思維現象的反省,
並更能從閱讀反省中,修正本身的思維。
而這些,
其實多半受李普曼哲學故事的影響。
從西方哲學史發展的過程看來,
柏拉圖的《對話錄》,
是小說、也是哲學,
它將荷馬的史詩裡,韻文中許多的議題,
用散文、用對話的方式呈現出來。
柏拉圖寫那些東西,
他創作故事的目的,
在於營造一種哲學社群。
換句話說,故事對他來說,
是一種哲學的工具。
之後,他的弟子亞里斯多德的作品,
就脫離了故事,以純粹散文的方式,
來探討思維的模式。
亞里斯多德的寫作方式,
可以說一直到了今天的哲學界,
都還是書寫的主流。
故事的發展一直到了近代,
才脫離了作為工具的身分,
成為具有本身的目的的一種藝術品。
故事裡的世界,
跟現實的世界可以截然劃分開來。
故事不必再附屬於教化的機構、
價值系統的傳播。
而這種獨立自主的藝術品,
在某方面看來,
已經成為人類思維重要的一種溫床。
許多生活中難以料理的現象,
可以在故事中透徹的加以剖析與發展。
李普曼將哲學的傳統,
與故事的傳統重新結合,
他認為,經亞里斯多德的影響,
一直到現在的哲學界,
論述過於專業,一方面難以運用,
另一方面難以吸引活潑的文化新成員,
來做更廣、更深的哲學思維。
所以,他採取故事與小說的方式,
一方面創造一個獨立的藝術品,
但是這種藝術品,我們在閱讀它的時候,
卻會受到書中主角思維方式的引領,
對本身思維做有系統的反省,
因而達到哲學的工具性,
作為承載哲學價值的渡船。
影響所及,許多從事兒童哲學工作的人,
開始學習他,創作了思考故事。
但是,大約四年前,
我在一次和他討論的過程中,
體會到他的憂慮。
他覺得,市場上出現的思考故事,
有些思維的成分太濃,
缺乏故事藝術的獨立性,沒有趣味;
有些則很有趣,卻充滿的都是花拳繡腿,
沒有承載思維的渡船功能。
但是我個人比較樂觀一些。
我覺得思考故事可以有好有壞,
它的好壞會在探索團體裡原形畢露。
探索團體裡很自然會形成文本團體,
共同閱讀一些思維故事,
會產生特有的反省風格,
造成思維的多元風氣。
而《艾兒飛》正是一本
比李普曼先前發展的哲學故事中,
任何一本都更容易讓人親近的作品。
我相信很多老師跟父母,
可以拿這個故事,
作為進入兒童哲學殿堂的敲門磚。
有意使用這個教材的人,
除了毛毛蟲過去出版的兒童哲學教材之外,
我建議,
可以參考麥田出版的《蘇格拉底咖啡館》。
該書的作者,
就是在經營探索團體與文本社群,
他曾經是李普曼的學生。
那本書,用閒談的方式,
將李普曼的哲學教育的理想,
與做法呈現的非常好,很值得參考。
--------------------------
楊茂秀老師 /
🚩美國西東大學雙語教育博士研究
🚩美國愛荷華大學哲學博士研究
🚩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
📗曾任教美國蒙特克萊爾大學
兒童哲學促進中心(IAPC)
📗曾任教輔仁大學及台東大學
教授心理與哲學、美學、兒童哲學、
兒童文學與思考實驗、父母學等
⭐️Fulbright學者
⭐️創辦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 May 01 Fri 2020 18:00
【楊茂秀老師專欄】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